岩泉寺游玩日记作文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滇中宝刹——宜良县的岩泉古寺,声名远播。相约的人有事,只好一人独行,也自有其妙。他们不来,我不该抱怨;孔子云: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我心不静而到净地,要把充溢大脑的那些可怕的观念拭去。 远望影影绰绰,云烟渺然,宛似仙境。近了:亭台楼阁的凸现,茂林修竹的掩映,山间鸟鸣水溅,道旁花团锦簇,一派静谧幽深。忽然想起,该来的会来,该去的留不住。也许太消极了吧。还有“宠辱不惊,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望天上云卷云舒。”心该静下来,我本可以什么都想,也可以什么都不想。上帝说,水会有的,面包会有的,一切都会有的。佛说,人来到世间就是受罪。不是说人一出生,就一天天走向死亡吗!我真的做不到拿得起,放得下,不单纯是情感和理智的问题。流行的、传统的观念在诠释人活着的意义,这个哲学命题岂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。 大殿的西侧“钱穆著书处”:1938年9月,得宜良县长王丕帮助,转至岩泉寺,续修《国史大纲》。至1939年6月,完成了53万多字的巨著。期间汤用彤、陈寅恪、其侄钱伟长等到过岩泉寺。这一段情缘,表明了前人“宁静以致远”的高尚风范。1994年,钱伟长先生在此旧地重游,提笔书写“岩坚泉清,宜结良缘”。山门的“岩泉禅寺”也是钱先生题写的。地以人而显,名人加名胜,多了一层文化韵味。“景不自美,因人而彰;地不自胜,惟人则名。”如王勃的滕王阁,崔颢的黄鹤楼,范仲淹的岳阳楼,欧阳修的醉翁亭。山水的文化和文化的山水,她成了我们精神的、诗意的栖息地。旅游观光,只有导游小姐忙忙碌碌,游客熙熙攘攘。多了一些庸俗的、浅层的、外在的快乐,总因为文化意味不浓而深感遗憾。 恰逢开光盛典,佛家讲求普度众生,我和那些善男信女都是芸芸众生,表面上没有区别。看这旺盛的香火,听那佛韵悠长的乐曲,我往高处去。因为站得高,早早地送来朝阳,金光除却清霜,迎来一派祥和。云雾很淡,也许是我置身其中;恰如暮霭晚钟般的静谧、温馨。我率性而行,随性而观。暂时忘却了自己是谁,让心静下来;热闹是别人的,我什么热闹都不要。 就这样吧,翠竹在旁,茶花吐艳。登高该远眺,那么多行色匆匆的人,而且青年人多是来凑热闹。我以为:家事不顺以法事寄之,佛法无边,身已在此不该说信与不信,这成了一种禁忌。祈福而消灾,本就是可以理解的;西方不也说愿上帝保佑,上帝与你同在之类的话。我不想去论证什么,平静的我该把俗事看淡些。其实有些事真的就那么重要吗,也许未必!我不忏悔自己的罪孽,在良辰美景中思考,有些不合时宜。想起许地山《缀网劳蛛》的话语,“我像蜘蛛,命运就是我的网。我把网结好,还住在中央。他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,和怎样破法。一旦破了,他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,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。人和他的命运,又何常不是这样?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起来,或完或缺,只能听其自然罢了。”一旦沉迷其中,拿什么拯救呢?谁也拯救不了。俗话说山有多高,水有多深。有清泉涌出,潭中清澈见底。我便到了“袁嘉谷品茗处”,“饮茗欤忘归”,有高士之风。因为泉水的清冽甘醇,也印证了“岩泉漱玉”。他是云南石屏人,清朝经济科状元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,游岩泉寺时云:“风鸣九夏半山绿,天落一泉双镜青。小坐花荫藤上下,吟诗留与老龙听。”另在邑内万福寺留下“无上菩提”的墨宝。崖壁上的刻字,或斗大的单字,或一篇短文。能用龙飞凤舞、天马行空、野鹤无云来形容。有段文字,“去郭二三里,琳宫接翠,微古藤能隐。凡野竹自成,扉洞底双龙屈林边······”来往的人在说着什么,我没去关注。在“唵嘛呢叭弥哞”的氛围中,我有了一种出逃的冲动。我也是一个俗世中人,有时真的有无路可走的感觉。并非是文人的多愁善感,何时能够做到心中澄明,真的难啊!像《警察与赞美诗》中的苏比,想听从宗教召唤悔过自新一样,我怕自己也抵制不住那诱惑。 曲径通幽,往北穿梭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处。静立着无语,心中没有涌起壮烈之类的感觉;如此安排也是一种相宜,传统之于现代。拜神是一种祈福祛灾的仪式;瞻仰英雄,不忘却历史,也是人最基本的品质。以我的本心,去捕捉撞击心灵的东西,还是归去吧。 呆的时间长了,人们渐渐散去。似乎鸟儿的鸣叫也停止了,仿佛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倦意。看到一个中年人,带着约莫四五岁的小女孩。小女孩一边玩一边吃东西,他们快活地说着什么。我觉得看着他们就是一种幸福,这是一个令人惬意的意境:做父亲的仿佛很满足,当女儿的自然很高兴。 不如归去,心中又涌起了这种情感。是啊,我四岁半的女儿在家等待,我该归去。就如陶渊明的《归去来兮辞》,无论如何,人啊,你得归去!